印度新德里義診活動【人間社記者陳惟淳 印度報導】

圖說:2009佛光山印度德里文教中心國際慈善義診於6月10日在喜瑪拉雅山脈下的貧困地區kee village進行兩天的義診活動。 人間社記者 楊初猛、李志利 攝
(北印度訊)佛光山印度德里文教中心集合了一批來自馬來西亞、中國及印度的醫生、青年義工們共34人,橫跨喜瑪拉亞山脈,歷經了兩天兩夜的車程,一座山再跨另一座山,於6月9日終於抵達北印度士比德縣一座建在山谷綠洲的Kee village進行國際慈善義診活動。
由於此地處於海拔逾5000米的高原地帶,一抵步許多來自異國的義工們,甚至醫生都無法承受高原反應紛紛病倒了,再加上翻山越林的顛波車程,令大家都疲累不堪,無論如何,義診隊還是獲得當地居民及Kee monastery的熱情招待,在經過一夜的休息後,寫上「2009佛光山印度德里文教中心國際慈善義診」的布條在一間已擁有一千年歷史的kee village老人院門口掛起來,大家都抱著一顆以慈善福利社會的熱心為村民服務。
國際慈善義診隊是由佛光山印度德里文教中心主任慧顯法師帶領,聯合馬來西亞─中國華人聯合醫療隊及馬來西亞如意基金會所組成,醫生隊長是來自馬來西亞的楊立前,另兩位副隊長是來自中國上海的陳瑜及顧宏剛,另外尚有醫生及護士等,共9人的醫療隊,以及在加爾各答禪淨中心如全法師與德里大學佛教系博士生覺明法師協調下,而剛於去年9月成立的佛光山印度德里青年團的18名拉塔克青年負責安排所有的交通及膳食等問題。
由於kee village的村民以蒙古族、雅麗安及東歐族為主,許多只會講當地語言,因此,青年們也找來了一些當地青年充當翻譯,在整個義診過程有時需經過四種語言的翻譯後才能溝通,尤其是面對一些不諳拉塔克語的病人,則需先由當地青年義工翻譯成印度語,再翻譯成英文後再以中文解釋給中國醫生看診。
過程雖然有些繁瑣,但對於這裡的村民來說國際慈善義診隊的到來可謂菩薩降臨般令他們充滿喜悅與希望,只因這個村落離城鎮逾400公里外才有醫院,因此一旦遇到急病時貧困的村民都得付上昂貴的車資才能到城鎮就醫,平時也只能到村落一間簡陋的藥店買一些藥物自行醫療。就如在義診中,記者就發現一位老婦女的手指都彎曲變形了,再加上膝蓋漸漸腫大起來,當醫生詢及她是否有吃藥時,她點頭說本身己吃了五六年的藥,但當問她吃的是什麼藥時她卻搖頭指不知道,只因手腳麻痛便去藥店買了一些藥吃,足見當地村民嚴重缺乏醫療常識,再加上村內沒有電源供應,更談不上有什麼衛生設備,以致許多村民都面對各種病痛問題。
據當地村民表明,在數年前當地政府曾有邀請醫療隊組織到來替村民問診,此後就再也未有義療隊到過村落了。因此,當國際慈善義診隊的布條掛上時,在早上9時半開始至中午12時,數小時內就有超過百位村民到來問診,下午時分許多居住在另一村落的居民也走路到來,在問診時間下午結束後,醫生們在村民要求下也到村民住家替患癌的病人看診。
由於在Kee village的義診活動從10日至11日共兩天,以致在第一天無法趕來的另一個村落的村民們都選擇在第二天才到來。 由於這次的義診隊醫生相當全面有內科、外科、骨科、婦科及口腔科等,以致村民所面對的各種病症對醫生來說都不是很大問題,其中還替一些病情較重的病人進行小手術。 Kee Village村長多結再巴(35歲)向記者表示,村民們知道有義診隊要到來都感到非常高興及感激,他說由於村內只有寺院辦的小學沒有中學,以致這裡的村民所受的教育不高,衛生常識也不高,就算有病痛村內也沒有醫生可看病,醫療隊的醫生們更是從遙遠的馬來西亞及中國來到這裡,令他們感到無比榮幸。 他說,這個村莊擁有一千年以上歷史,單是建在高原上的Kee Moastery就有超過六百年以上歷史,這裡雖然繁華過,但現在村民只能靠畜牧為生,再加上半年都處於積雪的冬天,村民都無法外出,所以只要有三餐溫飽就很好了,更甭說要花錢醫病。對於這次能免費治療,村民們一大早已聚集在駐診處等待了。
由於許多大人們都把握僅有的半年夏天時間可工作,所以kee Village的年輕村民在白天都外出,家人只剩下老人或小孩,因此,在義診中不難發現許多都是老人扶著老人來看病,而一些不到十歲的小孩更是勇敢的隻身到來看病,而這裡的小孩一般面對蛀牙問題。
口腔科沈慎醫生在首天義診中就替數十位小孩拔除蛀牙,由於這些不到十歲的小孩都是獨自跑來看病,醫生開始時還擔心小孩們沒有父母在身邊會害怕拔牙,但後來發現這兒的小孩都很勇敢,只是有點害羞,就算打針時會痛也只會偷偷流幾滴眼淚,都沒有大喊大叫,一臉鎮定的坐著讓醫生拔牙,過後,就自己走路回家了。
Kee Village有一間被譽為全世界最高的寺廟─kee moastery,這間海拔處於5000米高的寺廟建在山坡上,寺院獲悉佛光山印度德里文教中心所組成的義診隊要到來替村民義診都免費提供寺院給隊員及義工居住,為了招待來自遠方的隊員,寺院特地打掃及收拾一番,騰出寮房讓大家居住,令隊員們除了可一嚐居住在藏傳寺院的另一番體會外,身處海拔5000米高的寺廟,喜瑪拉亞山脈上的雪山盡入眼簾,加上蔚藍的天空,及山脈下的碧綠溪水,令醫生也成專業攝影師,只因如此美景快門隨手一按便是一幅碧藍天的雪山海報風景般。
也許常面對高山的關係,這裡的村民都非常純樸,過著世外桃源般與世無爭的生活,Spiti縣人口逾3萬,分部在不同的高原綠洲,一個村落相隔另一村落近則數十公里,遠的則百公里以上,村民們都是靠著僅有的草原畜牧為生,主要是畜養牦牛及棉羊為主,該地一年內有半年是冰封的冬天,山路都被雪所封鎖,無論是外人或當地村民都無法外出也無法工作,因此,村民們都非常珍惜僅有6個月夏天,盡量出外工作以儲備糧食迎接冬天的到來。但是,當大家獲悉義診隊要到來時,佛光山印度德里文教中心青年團團長Gelek的堂哥也是Kee Village的一戶村民特地放下手中的農耕工作,召集了一些村民建了由石頭搭建而成的廁所,還准備了印度及當地傳統美食供養大家,令隊員們來到此低於十度的山谷地區也備感溫暖。小孩們更是掛著兩行鼻涕卻一臉天真笑容的為隊員們獻上哈達,以示祝福。
「2009佛光山印度德里文教中心國際慈善義診」義診地在一間為了紀念一位有修行的老喇嘛所創辦的老人院與寺院內。這間老人院於2003年建立,目前共居住了40位殘障或失去依靠的老人,院內的老人都是虔誠的藏傳佛教徒,他們每天都持著轉經輪唸六字大明咒,每個老人臉上都掛著慈祥的臉,他們見到義診隊員時,都會合掌問好,令大家法喜充滿。
據老人院負責的一位出家亞尼向記者說,這間老人院是為了紀念該院住持kachen Dugyal喇嘛所建,因為喇嘛在98歲圓寂前曾說過希望能幫助更多老人,因此為了兌現喇嘛的遺言,該寺院便籌辦老人院,專門收留一些無依無靠或殘障的老人。
由於處於貧困的Kee Village,老人院的開鎖只能靠院內的供德金過活,有時沒有食物了,就靠一些好心的村民為老人們送上食物。記者到訪老人院時老人們正在用著午餐,只見他們的碗內只有白飯和豆汁,但大家還是吃得很開心,吃完以後,大家就趕著到Kee Moastery去轉經了。 亞尼說,老人們從早上7點起床後就做早課,9點吃完早餐後就在院內的靜室靜語修行,中午1時吃完午餐就到寺院轉經,一直到下午5時才回到老人院休息及用晚餐,到了晚上8時就睡覺了,日日都如此精進修行。在印度平均年齡只有65歲,但在此老人院內就有一位年齡高達91歲的老人,她與84歲的丈夫在4年前來到老人院,她受訪時說,由於她未生育過,而且每天都依據佛法修行,讓她從未有煩惱與壓力,她想這是她長壽的原因。亞尼說,這對老夫妻從20歲結婚迄今已70年了,但恩愛如昔,每天還是出雙入對的一起精進修行,實在難得。
「2009佛光山印度德里文教中心國際慈善義診」的緣起:自去年9月佛光山印度德里成立青年團以來,以期能把人間佛教的概念帶給青年們,以復興佛教在印度的發展,首先必須做入世的事業,秉持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在物資及醫療缺乏的印度,慈善事業將有助於解除眾生的悲苦。 同時,為了鼓勵及激發德里文教中心青年團的青年們的菩提道心及利益眾生的心,文教中心決定舉辦“佛光山印度德里國際慈善義診隊”走入喜瑪拉亞山脈下的Spite縣的Kee village進行義診與發放物資慈善活動。
為了這次的義診能更順利舉行,去年10月,黃進寶教士經率領青年團長及4名團員經過三天三夜的車程到Kee Village探望當地的居民,發現到當地缺乏醫療、貧瘠的居住環境令當地居民過著簡陋及三餐不繼的日子,連學校也沒有桌椅讓學生們上課。因此,義診隊決定集合各地馬來西亞,中國及印度的醫療及義工隊伍進行8天的國際慈善義診活動。
於局勢及各項地理環境充滿不定性,此次義診經一波三折後才得以完成籌募工作,其中佛光山中華總會、馬來西亞如意基金會、馬來西亞─中國華人義療隊提供 義款及人力的協助,經8 個月的籌備後,印度德里青年、法師及醫生共34人的國際慈善義診隊終組織起來。 Kee Village的村民在獲悉義診隊即將到該村落時都非常高興,除了能提供給當地居民一些物資協助,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外,也把愛心傳下去,讓貧困的村民也一樣感受到愛心無國界、佛教慈悲濟世的願心。
在八天的行程中,國際慈善義診隊將到一些老人院、寺院及學校進行救援與發放物資的工作,而這次醫務人員與義工們親身走入村落進行關懷的活動中,將能讓3000位村民受惠。